Search


再論12年國教免試入學
.
近數十年來,台灣對於教育進行大幅改革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再論12年國教免試入學
.
近數十年來,台灣對於教育進行大幅改革,舉凡建構式數學、快樂學習、無壓力學習、免試入學、廣設大學科大、廣招研究生博士生等等政策,都是因應教改的理想而產生的政策,向歐美教育學習並看齊是最主要的政策目標,但30年教改之後,弊端及漏洞百出,學生壓力不減反增,大學學歷嚴重貶值,薪資倒退16年,而近年政府大力推動的12年國教政策,更是被大部分老師學生家長們罵翻天,為什麼呢?
.
首先我必須指出,台灣無法學歐美的免試制度,關鍵原因在於台灣地狹人稠資源少,激烈競爭不可避免,考試可以確保競爭的公平性,避免免試入學可靠關係且花大錢的弊端,公平的選才制度是競爭激烈市場的最重要考量,所以考試仍是目前台灣不可或缺的制度,教改的重點應該是放在,如何把人放到適合他的位置,以及活化考試及教學的內容,而不是廢掉考試。
.
歐美地大人少資源多,所以可以用免試,市場又超大,行行出狀元的機率高,所以比較不會有唯有讀書高的心態,不適合念書的自己就會心甘情願的念技職,學會一技之長,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。
.
國中就發現自己不適合唸書的,就應該走技職,政府應把十二年國教的經費灌注在技職上,提升技職的師資設備,而不是無腦的直接實行全面免學費,讓人人都去念高中唸大學。
.
有明確興趣想當專才的學生,國中畢業時就應該選高職,然後畢業後即就業或選擇升科大,沒有明確興趣的學生,先選高中,讀完高中發現明顯興趣專長了,可以申請科大,如果還是沒有明顯興趣專長,就先讀大學,大學前幾年還是通才教育為主,繼續發掘自己的興趣,發現自己不適合可以選擇轉系,大學後幾年就有很多專業科目可以學了, 如果此時發現自己有明顯興趣專長的科目,再選擇繼續唸研究所甚至博士班。
.
臺灣教育的大問題就是投注太多資源在高中跟大學,忽略了高職跟科大,導致技職的形象長期不佳,父母親聽到技職就本能的搖頭,造成很多本來該唸技職的孩子被逼迫去唸高中,沒有適才適性,所以痛苦不堪。
.
十二年國教想要達成適才適性的目的,我非常贊成,但採用的方法卻是用免試的方法把明星高中拉下來,天真的以為這樣就可以改變父母親的心態,讓孩子適才適性了去念高職了...結果不但達不到目的,還被老師家長學生罵翻...畫虎不成反類犬,真正的治本方法是投注大量的教育資源到技職,改善師資設備,讓技職形象徹底翻身,再搭配擴大市場的經濟政策,讓行行出狀元的例子遍地皆是,這樣家長就會心甘情願的讓孩子去唸技職,也可以順利的達成適才適性的目標。
.
衷心希望像12年國教這種目的正確但實行方法錯誤,漏洞弊端百出的失敗政策的例子,不要再出現,歷史告訴我們,意圖用理想的方式來快速實現理想的目標,最後不僅無法達成理想,還會對社會國家甚至世界產生毀滅性的破壞,唯有透過務實的方式,穩健的一步一步向理想邁進,才是最佳的策略,台灣沒有時間再做錯誤嘗試了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這是公民老師羅文的小小園地 歡迎大家一起討論公共事務跟時事議題喔!
View all posts